公司新闻
BOYU SPORTS南朝石刻云展: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
BOYU SPORTS南朝(420—589),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政权,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共历二十四帝,计一百六十九年。南朝与东吴、东晋也可并称为“六朝”,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名闻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这些列置于陵墓前的石刻群,形制硕大、雕琢精湛,是当时的雕刻匠师创作的辉煌杰作,更是我们今天借以窥见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石雕艺术高度发展水平的艺术珍品BOYU SPORTS。
目前已发现的南朝陵墓石刻集中分布在南京、镇江两地。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9处,其中28处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共计17处(栖霞区10处:徐家村失考墓石刻、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刻、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刻、梁新渝宽侯萧暎墓石刻、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北家边失考墓石刻。江宁区7处: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宋墅失考墓石刻、侯村失考墓石刻、方旗庙失考墓石刻、耿岗失考墓石刻。);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共计12处,在镇江,则位于丹阳和句容两地,其中 丹阳11处(陵口陵墓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金王陈南齐失名陵石刻、水经山南朝失名墓石刻、烂石弄南齐失名墓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句容1处(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朝时期的石刻规制一般为石兽、石柱、石碑各2件,偶有例外。据现存实物判断,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主要包括石兽、石柱、石碑三种,其数目为成对列置,除少数外,帝陵、王侯墓均是各置1对。而其间的差别主要通过石兽造型来区别:帝陵用独角兽、双角兽各1件,王侯墓用无角兽1对。帝陵前石兽体型上皆慎目张口、垂须,昂首挺胸而凹腰,身体明显修长,颈部尤长,全身呈S形曲动形态,具有南朝典型的“秀骨清像”特征,满身披麟翎,姿态灵动优美,装饰繁复华丽;王侯墓前的石兽,一般为狮形,有鬃,头上无角,张口伸舌,下垂至胸,略作卷状。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朱偰先生1936年出版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中采用的说法,帝陵前的独角石兽为“麒麟”,两角石兽为“天禄”;王侯墓前的石兽以外形似雄狮,多被约定俗成地称之为“辟邪”,其特征是头顶无角,鬣毛下披,长舌及胸,舌尖微卷,体态雄浑肥硕,气势威猛。
神道石柱,或称墓表、华表,除了体量大小有所区别外,在形制上较为统一。神道石柱分柱头、柱身、柱础三部分。柱头包括有浮雕莲花的圆盖和立于盖顶的小石兽。柱身雕刻瓦楞纹20至28道不等,柱身上部凿有矩形石额,上刻有文字,载朝代、墓主官职及谥号。左右两柱相对,文字或正刻或反刻,或顺读或逆读。有的石额侧面尚有线刻,石额下及柱身上雕神兽纹、绳辫纹、双龙纹及力士浮雕装饰。柱础上圆下方,上为头部相连、尾部相交、口含宝珠的双螭围成的环状榫孔,下为方形础座,四面浮雕神兽。
石碑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首半圆形,两侧浮雕双龙,交辫环缀于碑脊,碑首正中有略凸出的方额,上题刻墓主官职、谥号等,额下有穿孔。碑身主要刻长篇碑文,文字四周有卷草纹图案,部分碑阴勒立碑者姓氏。碑侧有浮雕及线刻画,多饰以神异、珍禽、瑞兽为内容的浮雕图案,底部还有莲花线刻画。碑座龟趺,上承碑身,作负碑状,龟首昂升,形象简朴有力。与神道石兽、石柱相比,石碑仍沿用汉碑的造型,是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遗物。
南朝陵墓石刻在墓前的排列位置,都以石兽居首,神道石柱次之,石碑殿后,其布局十分重视对称。这不仅表现为每一种石刻必须左右成对地相向排列,而且石兽的体态动势和神道柱石额的文字,也都是对称的。例如:陵墓左侧的石兽,如果其动势是头向右扭,左足在前,尾向左旋的话;那么右侧的石兽,必是头向左扭,右足在前,尾向右旋,使之达到对称的效果。石额的文字更是力求对称,如左侧石额的文字为正书顺读,右侧文字则为反书逆读或正书逆读。凡此种种对形式的追求对构,是南朝陵墓石刻在布局方面的突出特点。
总之,南朝陵墓石刻上承汉代石刻艺术传统,兼收北方与海外艺术营养,拓宽创作题材,丰富传统技法,在中国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的石雕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萧景墓地面神道石刻现存辟邪1,华表柱1。1956年曾于辟邪西面约21米处发掘出西辟邪,因破碎无法修复,回填保护。据此可推知萧景墓现存地面石刻分别是东辟邪和西华表柱。
东辟邪高3.5米,长3.8米,体围3.98米。头部、两翼及四肢保存尚可,腰部有宽约3厘米的裂痕,左半身自臀部上方二分之一处被劈掉,呈30度倾斜面,身体有劈开后粘合的明显痕迹。东辟邪为公兽,外形魁梧高大,高昂其头,张嘴吐舌,四肢健壮凶猛。腹侧装饰有双翼,翼前部雕刻勾云纹,并延伸到前肢左右两侧,翼后部装饰6根翎毛。整尊辟邪呈蓄势腾飞状,造型夸张,给人以震惊威慑之感。南京火车站、南京站、沪宁高速起点中山门等处树立的辟邪雕塑,其原型即为此辟邪。
西华表柱通高6.5米,柱围2.48米。柱头为一饰有覆莲纹的圆盖,圆盖之上仁立着一只仰天长啸的小辟邪。小辟邪长0.84米,高0.5l米。柱身高4.2米,雕刻瓦楞纹24道,每楞深约0.005—0.01米。柱身上方接近圆盖处,有一长方形柱额,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字,字迹清晰,由此可知墓主为梁吴平忠侯萧景。柱额的侧面线刻有披衣担肩、赤脚手持莲花的“礼佛童子”图案。柱额之下浮雕有3个怒发冲冠、袒胸露腹、类似鬼形的负重力士像,可能与佛教有关。再下面依次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蛟龙纹。石柱基座长宽均为2.25米,高0.03米,柱础长宽俱为1.54米,高0.93米,上圆下方,上为衔珠双螭,下为方形基座,方形部分高0.47米,衔珠双螭部分高0.46米,四侧刻有张口吐舌的神怪纹饰。整个石柱造型精巧,装饰华美,是驰名中外的雕刻艺术品,也是南朝石刻中保存最完整的石柱。
萧景(477-523),本名萧昺(《梁书》避唐高祖李渊父亲李昞讳而改景,后世沿用),字子昭。南兰陵郡(今江苏丹阳)人。南梁宗室重臣,萧顺之弟东阳太守萧崇之之子、梁武帝萧衍的堂弟。南齐时曾任永宁县令,后历官骠骑将军行参军、步兵校尉。萧衍代齐建梁后,封萧景为吴平县侯、南兖州刺史,加都督。后历官领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侍中、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等职。普通四年(523),萧景卒于郢州治所江夏郡城 ,时年47岁。梁武帝追赠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萧景死后,初葬于江夏,后迁葬建康。
据《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等记载,萧景有政治军事才干,颇负盛名,深受梁武帝器重。武帝代齐建梁期间,萧景军功卓著,南梁立国后受封吴平县侯,担任军事将领期间治军有方,军队整肃。曾参与天监四年(505)的梁军北伐,并攻占宿豫。天监七年(508),萧景出镇雍州,于次年大破入犯的北魏荆州刺史元志。萧景在各地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在扬州任职时,有一位老农妇曾经上诉得到萧景给的符节。老妇回到县里后,县官没有马上散发,农妇对他们说:“萧监州的符节,烧了你的手,怎么敢留着它呢!”
同时期与后世的人对萧景评价很高。《梁书》中援引了范述、梁武帝对萧景军政才能的赞扬,并评价“萧景之才辩识断,益政佐时,盖梁宗室令望者矣”。《南史》亦对萧景才能持肯定态度,称:“若萧景才辩,固亦梁之令望者乎”。南梁开国功臣吕僧珍在洛口大败后感慨:“使始兴、吴平(萧景)为帅而佐之,岂有为敌人所侮如是乎”。
萧景8岁时跟随父亲萧崇之在东阳郡生活。永明四年(486)正月,萧崇之在唐寓之暴动中遇害。萧景在为父服丧期间以绝食遵礼闻名。
南齐建武(494-498)中,萧景担任晋安王国左常侍,升迁永宁县令,他的治绩为诸县第一。永嘉太守范述任郡守时,十分佩服萧景,便在郡门上贴出告示说:“各县有疑难积留的问题,可从永宁县令那里得到解决。”不久,萧景因病卸职。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到官署,上表请求任命萧景为郡守,未获准许。其后萧景被内调为骠骑将军行参军。
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政为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居郡,号称廉平,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曰:“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顷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诣阙,表请景为郡,不许。还为骠骑行参军。
南齐永元二年(500年),萧景因堂兄萧懿的功劳,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同年冬,萧懿被东昏侯萧宝卷杀害,萧景跟随宗族逃离。
南齐中兴元年(501),萧景的堂兄萧衍(梁武帝)起兵攻打萧宝卷,任命萧景为宁朔将军、代理南兖州军事。当时局势动荡,江北楚人各自据守坞堡,萧景以威镇服诸首领,很快境内安定。
高祖义师至,以景为宁朔将军、行南兖州军事。时天下 未定,江北伧楚各据坞壁。景示以威信,渠帅相率面缚请罪,旬日境内皆平。
南齐中兴元年(501)十月,萧衍命萧景镇守广陵。中兴二年(502)正月,萧景调任都督南兖州诸军事、辅国将军、监南兖州。同年四月,萧衍逼迫齐和帝禅位,建立南梁。萧衍即位后,封萧景为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仍担任使持节、都督南兖、北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萧衍下诏封萧景的母亲毛氏为吴平侯国太夫人,以王国太妃礼节相待,赐金章紫绶。
中兴二年,迁督南兖州诸军事、辅国将军、监南兖州。高祖践阼,封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仍为使持节、都督南、北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诏景母毛氏为国太夫人,礼如王国太妃,假金章紫绶。
萧景在南兖州任职时,清廉谨慎有决断,熟悉刺史的职责,文案没有积压的,部下也不敢欺瞒他,官民对他如同对神明般敬畏。适逢荒年,萧景根据人口赈济,在道路上做粥送给饥民,给已死的人送棺材以敛尸,百姓都很信任他。
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明解吏职,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谷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南梁天监四年(505年),萧衍命诸军讨伐北魏。次年二月,萧景率军出淮阳,攻破宿豫。适逢母亲毛夫人去世,萧衍下诏起用他代理职务。七月,魏将进攻,于清水以南击斩梁将蓝怀恭,萧景被迫放弃淮阳逃回。当时,临川王萧宏师出洛口,却因懦怯而不敢前行,魏军以“萧娘”“吕姥”之言来嘲笑萧宏与大将吕僧珍,吕僧珍叹息道:“此次出师,如果让始兴王(萧憺)和吴平侯(萧景)为统帅,而我辅佐他们,哪里会让敌人这样地侮辱呢?”回师后,萧衍授萧景为太子右卫率,转任辅国将军、卫尉卿。
(天监五年)二月……将军萧昞将兵击魏徐州,围淮阳。……临川王宏以帝弟将兵,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军次洛口,前军克梁城,诸将欲乘胜深入,宏性懦怯,部分乖方。……魏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且歌之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虎,谓韦睿也。僧珍叹曰:“使始兴、吴平为帅而佐之,岂有为敌人所侮如是乎!”
天监四年,王师北伐,景帅众出淮阳,进屠宿预。丁母忧,诏起摄职。五年,班师,除太子右卫率,迁辅国将军、卫尉卿。
南梁天监七年(508)正月,萧景调任左骁骑将军,兼任领军将军。领军将军管理天下兵事,制局监的旧吏员大多骄奢淫侈,萧景任职严厉,官吏对他都十分恭敬。但制局监的人都是皇帝亲信,无法忍受萧景严苛,他也因此不能久留朝廷任职。二月,萧景出任使持节、督雍、梁、南秦、北秦以及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随郡诸军事、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春,正月……壬子,以卫尉吴平侯昺兼领军将军。(二月)领军掌中外兵要,宋孝建以来,制局用事,与领军分兵权,典事以上皆得呈奏,领军拱手而已。及吴平侯昺在职峻切,官曹肃然;制局监皆近幸,颇不堪命,以是不得久留中,丙子,出为雍州刺史。
七年,迁左骁骑将军,兼领军将军。领军管天下兵要,监局官僚,旧多骄侈,景在职峻切,官曹肃然。制局监皆近幸,颇不堪命,以是不得久留中。寻出为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南梁天监八年(509年)三月,北魏荆州刺史元志率军入侵潺沟,驱逼荆汉地区群蛮,蛮人都渡过汉水投降梁朝。有人认为蛮人一直是边界的忧患,可以趁此机会将其消灭。萧景说:“蛮人走投无路时来投顺我朝,杀掉他们是不可取的。况且魏军来犯,常与蛮人发生矛盾,如果将蛮人全部杀掉,那魏军来犯便无所障碍,这不是长久之策。”于是打开樊城城门接受蛮人的归降。萧景随即令进击元志,大败元志军,生擒元志的长史杜景,斩首一万多级,魏军漂流的尸体覆盖了汉水,萧景派人为其收尸掩埋。
八年三月,魏荆州刺史元志率众七万寇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悉渡汉水来降。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景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乃开樊城受降。因命司马朱思远、宁蛮长史曹义宗、中兵参军孟惠俊击志于潺沟,大破之,生擒志长史杜景。斩首万余级,流尸盖汉水,景遣中兵参军崔缋率军士收而瘗焉。
三月,魏荆州刺史元志将兵七万寇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悉渡汉水来降,雍州刺史吴平侯昺纳之。纲纪皆以蛮累为边患,不如因此除之,昺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吾得蛮以为屏蔽,不亦善乎!”乃开樊城受其降,命司马朱思远等击志于潺沟,大破之,斩首万馀级。
萧景刚到雍州时,撤除迎接他的仪仗,不烦扰官民。在任时,修筑城防,警戒边备,整理辞讼BOYU SPORTS,劝课农桑,使得州内安定,沿汉水六千多里内劫盗之人几乎绝迹。
景初到州,省除参迎羽仪器服,不得烦扰吏人。修营城垒,申警边备,理辞讼,劝农桑。郡县皆改节自励,州内清肃,缘汉水陆千余里,抄盗绝迹。
南梁天监十一年(512),萧景被征召为右卫将军,兼领石头城戍军事。天监十二年,再次出任使持节、督南兖、北兖、北徐、青、冀五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他在任上颇有德泽恩惠。天监十三年(514),被征召为领军将军,负责宫廷警戒,并处理十州政务,每月增加俸禄五万。天监十五年(516),萧景加职侍中。
十一年,征右卫将军、领石头戍军事。十二年,复为使持节、督南、北兖、北徐、青、冀五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十三年,征为领军将军,直殿省,知十州损益事,月加禄五万。……十五年,加侍中。
萧景为人高尚,有风骨和魄力,善于辞令,在朝廷为众人所崇敬。他与萧衍虽然只是堂兄弟,但萧衍对萧景非常礼遇。每逢军国大事,萧衍都与他商量决定。天监十七年(518)五月,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因犯法而免官。不久后,萧衍下诏命萧景以安右将军之职监扬州。萧景认为扬州是京邑之地,应当由萧衍的亲兄弟来镇守,而自己只是他的堂弟,不能超越兄弟之亲,因此辞让,萧衍不同意。萧景在扬州时决断事务,制令严明。天监十八年(519),萧景多次上表请求辞去官职,萧衍未同意。
景为人雅有风力,长于辞令。其在朝廷,为众所瞻仰。于高祖属虽为从弟,而礼寄甚隆,军国大事,皆与议决。……十七年,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坐法免。诏曰:“扬州应须缉理,宜得其人。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景才任此举,可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并置佐史,侍中如故,即宅为府。”景越亲居扬州,辞让甚恳恻,至于涕泣,高祖不许。在州尤称明断,符教严整。……十八年,累表陈解,高祖未之许。
(天监十七年)夏五月戊寅,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免。……以领军将军萧景为安右将军,监扬州。
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昺,雅有风力,为上所重,军国大事皆与议决,以为安右将军,监扬州。昺自以越亲居扬州,涕泣恳让BOYU SPORTS,上不许。在州尤称明断,符教严整。
萧景在扬州任职时,有一位老农妇曾经上诉(应)得到萧景给的符节,但回到县里后,县官没有马上散发。农妇说:“萧监州的符节,烧了你的手,怎么敢留着它呢!”萧景便是如此受到人们的畏敬。
有田舍老姥尝诉得符,还至县,县吏未即发,姥语曰:“萧监州符,火爄汝手,何敢留之!”其为人所畏敬如此。
南梁普通元年(520)正月,萧景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准备出发时,萧衍在建康中的建兴苑为他饯行。不久后回到宫中,萧衍又下诏赐其鼓吹一部。萧景在郢州时有能干的名声,治下齐安、竟陵两郡与北魏接壤,有许多盗贼出没,萧景发布告示后,北魏便烧掉坞壁戍卫国境,不再侵犯梁朝国境。
明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将发,高祖幸建兴苑饯别,为之流涕。既还宫,诏给鼓吹一部。在州复有能名。齐安、竟陵郡接魏界,多盗贼,景移书告示,魏即焚坞戍保境,不复侵略。
南梁普通四年(523年),萧景在郢州去世,终年47岁。萧衍下诏追赠他为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
《全梁文》收录有萧景作品《上言得镂麒麟》《答从兄安成王书》《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广陵宣城内凿井,得镂麒麟一枚。(□□□□案,梅氏《齐文纪》有萧日南。和帝中兴二年,监南兖州上言云云。日南者,萧之误也。中兴建,萧为衮州。)
奉告:清言溢目,眷逮周委;炎光已盛,愿此胜宜。仰承发止,已次新林。引迈务殷,无妨怡赏,三湘奥区,九疑形胜。浮洲动浪,闻眠鸥之旧说;安流洞浦,忆采若之遗风。昔影伯出蕃,风高振古;叔英之部,清约见称。兄政誉平宣,威和兼济。加以夏石奇云,秋江回月;翰飞纸落,理丰辞富。赏末兴馀,时希逮忆;睽离方远,川涂修旷。炎凉方改,愿加珍勖。绿字可传,白云终闲。心伤泪洒,投笔无宣。(《艺文类聚》二十一,载止文于陆景後。案:吴时诸陆,无封安成王者,当是萧萧之文。安成王者,萧秀也,于萧为从兄。)
辱告:并伏见诏答臣下审《神灭论》。夫三世虽明,一乘教远,或有偏蔽,犹执异端。圣上探隐索微,凝神系表,窃理尽性,包括天人,内外辨析,辞旨典奥。岂直群生靡惑,实亦阐提即晓。方宣扬四海,垂范来世。惠使闻见,惟深佩服。孤子萧萧顿首和南。(《弘明集》十,卫尉卿萧萧答)
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为全面了解十月村萧景墓石刻周围地下文物埋藏情况,时任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的王志高先生主持进行全面考古勘探与试掘,试掘总面积达1083平方米,发现神道石兽、华表柱及行马类木构园墙等重要遗迹,却未能找到地下玄宫的痕迹,萧景墓“玄宫”(地下墓葬)应是在侯景乱平后已迁至老米荡一带,故其地踪迹皆无。
1953至1957年间,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整修,陆续完成包括萧景墓在内的六处保护工程。1956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石兽从土中升高,并加以修复。
20世纪50年代,以“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之名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以“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之名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景墓华表柱围在六边形的水泥护栏中心,柱后树立了一杆避雷针,能有效保护石柱、避免雷击破坏。
萧景墓东辟邪雕刻着意刻划了神兽口中吐出的长舌,使之长垂至前胸,望之似吞云吐雾,神秘怪诞。腹侧装饰有双翼,翼前部雕刻勾云纹,并延伸到前肢左右两侧。左翼前端反交圈如祥云一般附在前端,之后的小羽、大羽雕刻精美,在处理上强化了翅膀的装饰性和空间特征。右翼的小羽靠前,与前端小反交圈接近,小反交圈也不似左翼圆泽饱满,猜测两者的差异,徐巧慧认为可能是由于右翼前端石料崩损,或是在刻凿轮廓时剔除过多石块,只有缩小小羽和前端反交圈的距离来保证大羽的长度。
萧景墓西华表柱柱额上字体反刻,这种特殊的书体,历史上称作“反左书”。在南朝陵墓华表柱上仅存两例,另一例是丹阳萧顺之建陵神道东侧华表柱。南梁庾元威《论书》:“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於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反左书是六朝时期书法艺术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奇葩。题字书法整齐严谨、笔画匀称和谐。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称赞它是“平整匀净之宗”。
西华表柱柱座浮雕所刻画题材,可见于同时期南朝陵墓石刻中,如萧秀墓华表柱、萧宏墓石碑等,也可见之于龙门、巩县等处的石窟浮雕中,定名一般称为“神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先生认为它来源于《山海经》中的“畏兽”(见之令人可畏)和汉代的石刻画象(如武氏祠画象石上的托梁怪兽等)。施安昌先生考证此类图案为祆教题材。
宋代以来对萧景墓石刻便有所记载,陈思所辑《宝刻丛编》言“萧景墓阙”即萧景墓石刻的西华表柱。另有清代严观《江宁金石记》“萧景墓阙”条“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候萧公之神道 右萧景墓阙,正书反刻,在上元花林村”。
民国时期,朱偰先生(原江苏省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著名文物专家)曾多次对南朝陵墓石刻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实地调查基础上著成《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金陵古迹图考》和《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等著作,对所涉石刻作了初步考证说明,保存了大量影像资料,成为后继学者研究的必备参考,尤其是1936年出版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系统介绍了南京、丹阳一带的28处六朝陵墓石刻遗存,一图一考,图文并茂,详细地记录并反映了六朝陵墓石刻在当时的实地状况。其中,收录了萧宏墓当时的影像及文字描述:“由萧憺墓再西南行,里许为萧景墓。墓仅馀石兽、华表;石兽一双,一毁一全,全者亦已半没土中,惟尚可辨其方位。石兽之后为华表,颇完好,即《上江两县志》所谓侍中吴平忠侯萧景墓阙是也。阙正书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二十三字;其上有盖,顶则石兽在焉。墓亦东南向,如萧秀等墓。”朱偰曾赞叹道:“萧宏、萧景诸墓之石柱,搜粹以观,粲然美备,而萧宏碑侧之浮雕八方,颇与汉武梁石室同其精美。”
这一时期,国外研究者也有相关调查和论著。1909年至1917年间,法国学者维克多谢阁兰三次来到中国,对包括六朝石刻在内的众多中国古代文化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他的著作《中国书简》中也收录了很多南朝石刻的照片。
1910至1928年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多次在中国调查古建筑、佛教遗迹等,拍摄了大量照片,二人依此合著的《支那文化史迹》由日本法藏馆于1939年至1941年间陆续出版,收录了部分南朝石刻的资料。
1944年,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霍夫曼和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行走于南京周边的乡村,拍摄了一批珍贵的南朝石刻照片。赫达拍摄的照片1945年由上海Verlag von Max Noessler & Co.出版德文本,书名为Nanking(《南京》),书中“六朝陵墓”一章中就收入萧景墓石刻影像。
1972年,英国人安帕鲁丹以丹麦驻华大使詹纳斯帕鲁丹妻子的身份居住在北京,她从游览拍摄北京十三陵的石雕和陵墓建筑开始,着眼于中国传统石刻领域,南京、丹阳地区的南朝陵墓石刻也都被她记录在了镜头中。她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精神之路:石墓雕塑的古典传统》《中国雕塑:伟大传统》《神道:中国陵墓石刻造像传统》等。
新中国建立后,关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介绍和图录层出不穷,如姚迁《南朝陵墓石刻》、姚迁《六朝艺术》、林树中《南朝陵墓雕刻》、梁白泉《南京的六朝石刻》、徐湖平《南朝陵墓雕刻艺术》等,相关研究论著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也包括了对萧景墓石刻的研究,兹不赘述。